政经

天津自贸区机场片区保税维修再制造四种模式正式发布

天津港保税区28日正式发布《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规范和指导企业适用保税维修再制造政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新政是对天津市保税维修再制造政策的有益补充,保障企业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地开展有关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


四种模式助力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


据了解,《意见》共有四项具体条款。对于区内企业的支持有3条,包括注册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可经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依法依规,开展有关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注册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企业,可经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在取得保税维修再制造试点企业资格后,委托在天津滨海新区辖区内、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实际经营且具备条件的关联企业,依法依规,具体实施有关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注册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企业,具备开展有关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条件,暂不具备有关行业资质的,可经商务主管部门批准,接受境内具备相应资质企业委托或指定,并依据该委托企业出具的所属行业主管部门明确同意其委托(或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开展有关维修业务的批复,在限定范围内,依法依规,临时性开展有关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行业主管部门的有关批复须与中国(天津)自贸试验区企业所承接的维修业务一一对应。


对于注册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的企业,《若干意见》规定,可经商务主管部门批准,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依法依规,开展有关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


该《意见》不但支持有意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的中外企业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还允许企业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开展有关服务,并进而将该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天津滨海新区全域,更为新注册尚未取得有关资质的企业迅速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


此外,《意见》还明确提出,支持和鼓励企业组建维修再制造及配套产业联盟,依法依规开展行业自律、信息共享、制度创新和产业链整合等活动。据了解,联盟的组建工作已全面启动。天津港保税区保税维修再制造的产业链和产业群落正在迅速形成。


政策不断完善 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天津港保税区获批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的企业数量已达7家。其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4家,分别是注册在天津港保税区(海港)的利星行机械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注册在天津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的庞巴迪(天津)航空服务有限公司、古德里奇航空结构服务(中国)有限公司以及空中客车(天津)总装有限公司。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外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的企业3家,分别为天津海特飞机工程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市中舟船舶工贸有限公司。


天津海特飞机工程公司企业负责人在采访中介绍,天津海特2019年完成2架境外飞机客改货业务。复工以来,公司正在积极推进第三、第四架飞机的客改货业务,同期还完成飞机保税维修6架次。


另据了解,庞巴迪(天津)航空服务有限公司2019年实现维修收入2000万元,同比增幅超过30%,完成订单20单,年进口金额2500万元。古德里奇结构服务公司2019年完成短舱部件维修业务超过350件,维修收入人民币1.1亿元,租赁及其他收入2000万元,全年进口额人民币5000万元。


天津港保税区自贸区机场片区管理局局长何江在采访中介绍,天津港保税区党委、管委会在2019年6月份推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支持和鼓励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在此政策基础上,在市商务局、天津海关、滨海新区商促局和滨海新区环保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保税区经一年多的认真实践,汇总形成了本次对外发布的《意见》。


《意见》进一步规范了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增强了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的国际竞争力,助推企业抢占保税维修再制造制高点,为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相关企业在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聚集并形成规模奠定政策基础。


来源:中国新闻网


社交媒体分享

推荐阅读

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