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两年多来建设成果喜人 形成136项创新案例 新增市场主体34835家

6月27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我市关于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建设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多来,我市紧紧抓住制度创新,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初步形成了多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


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 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两年多来,承担了165项试点任务,其中127项涉及西安市,截至2018年底,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形成136项创新案例,其中3项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6项在全省范围复制推广,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


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开展行政效能革命,实施“先照后证”“多证合一”、集中注册、简易注销等准入环节全流程的创新改革举措,强化了企业市场投资主体地位;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使企业办证更加便捷高效;实行网上核名、微信登记等多渠道、多平台注册,实现企业注册登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证联办”和全程电子化,办理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时效提升95%以上;推动承接259项省级事权,下放103项市级事权,实现企业从市场准入到注销退出的全周期“服务不出区”;执行“预约服务、免费帮办、容缺办理、快递送达”等五星级服务,“最多跑一次”事项实现比例达到86%以上,群众满意率达到99%。


政府职能改革创新 促生众多陕西或西北第一


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推出“容缺办理”,让企业先办事后补材料,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办事,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全市推广;在企业聚集地设立政务服务驿站,率先启用人脸识别“微警远程认证”方式,成立街区服务站、软件新城服务站、“楼小二”等政务办理点,政务服务向街区、商业广场等企业聚集地延伸;以制度创新推进营商环境优化;设立中国贸促会(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中心,成立西安仲裁委员会陕西自贸区仲裁院和陕西自贸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设立陕西自贸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设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带一路”服务机制陕西办公室和“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西安调解室等,不断加快完善法治服务保障体系。


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一系列的政府职能改革创新,在政务服务领域促生了众多陕西乃至西北第一,这些首创业务极大提高了企业获得感,为全市营商环境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包括首张支付宝签章营业执照、首张仅凭身份证办理的个体营业执照、首张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营业执照、首个24小时无人值守政务服务区、首批智能语音登记注册机器人终端、首个自助办税服务区等。《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显示,西安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进入前10位,其中政务环境评价进入前5位。


改革探索引领西安开放型经济 快速持续发展


自贸试验区日益完善的金融营商环境吸引了各类金融和投资服务机构,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富邦华一银行、浙商银行、苏宁全国互联网金融运营中心等纷纷入驻自贸试验区。截至今年3月底,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拥有金融机构238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211家,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104.3亿元,其中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结算金额53.6亿元。


各项投资贸易领域的创新举措促进企业运营成本显著降低,2018年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吸引企业12975家,进出口总额264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7.1亿美元,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以西安市0.7%的面积,创造了全市79.9%的进出口和58.4%的实际利用外资。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探索,已经结出务实之果,正引领带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创出更多新模式。通过自贸试验区一系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探索,吸引聚集了大量市场主体,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多来,西安区域新增市场主体34835家,注册资本4404.94亿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465家,两年的新增市场主体数达到成立前该区域历年市场主体数的1.5倍;新增专利申请5994件,新增专利授权1746件,新增高技术企业2969家,高技术企业营业收入5471.2亿元。


来源:西安市政府网站


社交媒体分享

推荐阅读

热评